“哲人王”的柏拉理念 ,是图理柏拉图在《理想国》中提出的著名观点 ,柏拉图为什么认为只有哲学家才有资格成为国王,想国
他是中为只有哲学如何提出并且论证自己观点呢
?上一期我们分享了苏格拉底说的第一个浪潮和第二个浪潮,也就是什说男女平台和取消私有制 。今天我们继续分享第三个浪潮:哲人王。为国王苏格拉底说这是柏拉一个最大的怪论之浪,可能很多人并不会认同,图理但是想国他还是要坚持阐述自己的理念。他说 ,中为只有哲学除非哲学家当上一个国家的什说国王
,或者让国王成为有智慧的为国王哲学家,使权力和智慧能合二为一,柏拉否则人们将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图理幸福,国家也将祸害无穷 ,想国
永无宁日
。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提出了“哲人王”的理念 。“哲人王”的理念不仅在西方 ,其实在我国古代早就已经有了这样的理念。在《诗经》中说
:“下武维周,世有哲王
。”在《诗经》里面也出现了很多跟“哲”组合的词语,比如“睿哲、才哲
、哲匠、哲尊
、贤哲、先哲”等等,而“哲”字在我国古代就有聪明、智慧
、贤德的意思,而“哲王”就是拥有智慧和贤德的君王。为什么要让哲学家成为国王,或者将国王培养成为哲学家呢?因为只有真正的哲学家 ,才是看到真实完美的世界。但即便在古希腊,让哲学家成为国王这种想法,在当时也是非常离经叛道的
,因为大多数人对哲学家都存在很多误解 ,认为哲学家是一群无所事事,整天高谈阔论的人,所以 ,苏格拉底用了很大的篇幅来阐述了哲学家在当时的生存处境,时常被人们误解
、谩骂和攻击 。所以,要让哲学家成为国王这个想法
,在当时来说是非常颠覆的,很难让人接受 ,所以苏格拉底说
,这对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一个最大的怪论之浪。那苏格拉底是如何提出并论证自己的想法的呢?这部分其实是整部《理想国》的精华,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“哲人王”的合理性和正当性 。他分成了三部分,层层叠叠地来论证自己的观点。首先,他区分了真理和意见的不同,在这部分苏格拉底区分了真理和意见的不同,而且真理要比意见更好,而真正的哲学家是追求真理的人;其次,苏格拉底借用“太阳隐喻”
,论证了最高的真理,也就是“善”的理念
。最后,柏拉图借用“洞穴隐喻”提出了,哲学家才是真正走出洞穴,看到了真实的世界
,并且追求“善”的理念的人 。通过这三个步骤,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了
,只有哲学家才有资格成为真正的统治者,他们追求真理
,追求善的理念,让所有人幸福,而这才是一个理想城邦最终的目的。接下来,我们具体来看看 ,苏格拉底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证的
。首先,苏格拉底区分了真理和意见的不同 ,真正的哲学家是那些眼里只有真理的人。这里的意见就是事物的表现,而真理才是事物的本质
。苏格拉底说,一个人能认识很多美的东西
,但是不能认识美本身,这种人跟生活在梦中没什么区别
,他们只看了事物的表象
。什么是美的东西和美本身呢?比如相较于一个人有美的外表,一个人有美的灵魂才是更重要的
。苏格拉底实际上区别了事物的表象和本质,一个事物有看起来是什么 ,和本质上是什么是完全不同的
。在中国哲学中,王弼区分了“言、象 、意”的不同,象就是事物的表象,而“意”就是事物的本质和意义 ,“意”才是一个事物的核心,“象”可以通过我们的感知获得 ,但感知总是有局限的,而事物内在的“意”需要我们思考才可以获得 ,但“意”才是根本和永恒的
。这里苏格拉底实际上做了类似的区分
,他把对表象的认识称之为“意见”,而对本质的认识称之为“真理或者知识” ,对事物的表象和本质区分,苏格拉底区分了意见和真理的不同。苏格拉底进一步说,真理的对象和意见的对象,或者说掌握真理的人和只知道意见的人显然是不同的人。这其实是苏格拉底或者柏拉图采用的普遍方法,就是把某一种事物和某一种能力进行关联
。真理和知道真理的人 ,意见和知道意见的人是不同的
,正如我们前面说,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殊技能
,属于不同的群体一样 ,他所采用的就是一种分类和关联的思维方式。最后苏格拉底说,那些只看到美的东西
,美的表象,正义的表象的人,永远都无法看到美和正义的本质
,这里苏格拉底强调了本质的重要性,并且区分了爱智慧的人和爱意见的人,他们有着本质的差别。在电影《教父》中柯里昂说 :那些花一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的人,注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。好了,今天我们分享了表象和本质,意见和真理,爱意见者和爱智者的不同,那接下来苏格拉底借用了“太阳隐喻”
,提出了什么是最高的真理或者理念
,更多精彩内容,我们下一期内容接着聊
。
作者:百科